鱼胆,“治病”还是“致病”?

发布时间:2022-12-16 信息来源:毒理科 点击量:
分享到:

微信扫一扫分享

分享好友或者朋友圈

“地鲜莫过于笋,河鲜莫过于鱼。”鱼的做法有许多种,世人对鱼各部位的功效也各有说辞,生吃鱼胆不仅能清肝明目还能消火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但鱼胆真的具有如此奇效吗?

有报道称四川泸州的周先生听信老一辈的传言,坚信生吃鱼胆有养肝、明目、排毒的功效,多次以身试“法”。但最近他在生吃了一颗两公斤草鱼的鱼胆后,因为中毒住进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。

有研究人员分析292份鱼胆汁中毒相关出版文献,对其中376例中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。结果显示,群众摄入鱼胆汁的目的主要是治疗眼科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。事实上,在中医医书中确实记载鱼胆有治疗作用。《证治准绳》记载鱼胆可治飞血赤脉作痛及暴赤眼涩。《本草纲目》里也记载道“青鱼胆苦寒,无毒,点暗目,涂热疮,消赤目肿痛,吐喉痹痰涎及鱼骨鲠,疗恶疮”。除中医传统典籍以外,民间也有生吃鱼胆能去火、清肝、明目的偏方,因此许多群众深信鱼胆具有清热解毒、明目、治咳平喘以及降压、镇嗽、化痰等药效,遇到“红眼(结膜炎)”、喉痛、高血压、气管炎、皮肤骚痒等疾患,即吞服鱼胆以治病。

但鱼胆真的就像中医典籍和偏方里说的那样,具有治病奇效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实际情况是,每年急诊科都会接诊数例因吞食鱼胆致中毒的患者;吃鱼胆不但没有上述效果,还可能因此对全身多器官造成危害,严重者甚至可致死;由于缺乏特效药,鱼胆中毒一度成为仅次于河豚中毒的杀手。

不同鱼种的鱼胆毒性相似,但毒力有所不同,引起中毒的剂量也不同,鱼类的体型越大,中毒的风险就相对越高。成人一次吞食过量鱼胆(鱼重1.75~2.0kg以上鱼胆1个,或鱼重0.5kg左右的鱼胆4~5个),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。潜伏期一般较短,最短者可在半小时内发病,多数病例在5~12h内发病,少有延至14h者。

鱼胆中的胆汁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胃肠、肝、肾造成器官损害,引起功能障碍。鱼胆汁中含胆酸、牛黄胆酸、鹅去氧胆酸及牛磺鹅去氧胆酸等,可与体内钠离子、钾离子结合形成胆盐,对细胞膜起破坏作用而引起中毒。胆汁中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系鲤科鱼类胆汁中毒的主要毒性成分。这种物质具有热稳定性,且不易被乙醇所破坏,不论生吞、熟食或用酒泡过吞服,均会引起中毒。即使外用也难幸免,如眼疾病人用鱼胆汁滴入眼内会有异物感、怕光流泪,又痛又痒、结膜混浊、视力减退,严重者还会导致失明。研究表明,鱼胆的毒性成分不仅直接破坏细胞结构,而且可以通过抑制酶的活性加重细胞损伤。氧自由基增多及抗氧化物质减少,导致各器官功能代谢改变和组织器官器质性损伤,严重者出现肝肾功能衰竭。鱼胆汁具有组氨的致敏作用,造成器官的出血、水肿、炎性改变。鱼胆汁中含有氢氰酸物质,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,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送,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,形成细胞内窒息。

鱼胆汁中毒能引起多个器官功能损害,其中以肾、肝、胃、肠最常见且严重,心、脑、肺、血液系统亦可受累,程度相对较轻。

服鱼胆量与中毒程度呈正相关,生吞、熟食或用酒送服,超过2.5克鱼胆即有可能引起中毒。

鱼胆中毒无特殊解毒药物,应重在预防,得病后采取综合治疗,治疗重点在于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,早期透析治疗。告诫人们应避免生食鱼胆,得病后应尽快到医院诊治。

文/毒理科 尹晓晨  


相关链接: